金門之旅流水帳 - 戰火篇
2024年的尾巴,我去了一趟金門。
短短的一天半行程,彷彿遊歷了這塊土地過去幾十載的歷史,多虧了在當地工作的文化局朋友。
飛機落地前經過小金門島(烈嶼) |
金門街頭的商鋪街景,絕大多數都維持著軍管時期的古早風貌,彷彿在提醒每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那段歲月即便事過境遷,依舊無法被忘記。
來到勇士堡,繼續我們的坑道之旅。勇士堡建立在一個小丘上,擁有一條長達230米,直穿山丘的筆直坑道,上面被植被所覆蓋,為防空洞+彈藥庫+碉堡的結構。同時,地雷也是勇士堡的特色之一,在進入時腳底下整齊排列著一顆顆地雷,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腳踩真地雷。
鑑於其獨特的歷史過往,金門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坑道,都是軍隊當年用炸藥和人工開鑿出來的。飛機中午落地,吃完午餐後,朋友帶我殺來小金門(烈嶼),直接上坑道之旅。
九宮坑道
我站在九宮坑道裡,看著花崗岩特有的一片片粗獷的紋理,坑道裡曾經也是醫院的所在地,底部的水道可供小艇停放用,深邃且安靜。防空洞中擺著當時反共抗俄的文宣物和循環播放中的影像資料,聽著回聲,腳下踩著砂石,不禁讓我感受到那個年代隨時處於戒備的克難狀態。
沙溪堡
離開了九宮坑道,再來到沙溪堡,是炮台+地下坑道防空洞的軍事結構。這裡能直接與廈門瞭望。在站台上,一邊望著對面高樓林立的廈門,一邊聽朋友講述眼前的檳榔嶼和當年兩岸水鬼之間的殺戮偷襲軼事。
沙溪堡地下防空洞坑道 |
勇士堡
朋友和我說金門的海灘上不走人,因為大小金門以前幾乎所有的海岸線都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地雷,後面還請了國際專家來指導除雷和排雷工作。
穿越地雷後,來到了充滿突襲感的砲口。望著牆上的指導性綱領的毛筆字,我看到了一整個團隊的之間的分工,來應對突發事件。在冰冷的水泥鋼筋空間中,隨時待命的同時,士兵們如何消磨時間?
穿越地雷後,來到了充滿突襲感的砲口。望著牆上的指導性綱領的毛筆字,我看到了一整個團隊的之間的分工,來應對突發事件。在冰冷的水泥鋼筋空間中,隨時待命的同時,士兵們如何消磨時間?
充滿隱匿感的砲口 |
需要及時reload的彈藥 |
即將離開勇士堡,激勵士氣的文字,勇士精神 也許這四句口號裡有一些我可以應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
鐵漢堡
穿越勇士堡的坑道,就來到了鐵漢堡,真的是一個比一個hardcore,成為勇士之後接下來要當硬漢!不過這個硬漢當得很短暫,鐵漢堡的長度相對就簡短許多,穿越完之後就來到了旅途的終點,有一輛巨型坦克在迎接我們(沒有拍照)。
海邊的軌條砦
回到遙望廈門的海灘,第一次看到軌條砦(讀:ㄓㄞˋ / zhaiˋ) ,就是由鐵軌切成條,插在水裡,在海岸線上形成一道防線,防止大型軍艦靠岸,不得不改用小型艇的防禦措施。朋友笑說當時郭台銘和賴清德就是在這片沙灘上「海誓山盟」,不太關注政治的我是不知道有此事,估計除了金門在地人,也沒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一場秀。如果說高樓林立的廈門像是按了快進鍵,那金門可以說是按下的暫停鍵吧⋯看著一根根呈45度角豎立在海水中的軌條砦,所建立的不僅僅是一條軍事防線,也是一條意識形態的防線。
殘破的防空洞鐵絲網窗戶,放著一尊小神像,朋友說那是以前文革時期對岸飄過來的,被金門居民撿來供奉,有好多這樣的神像。
看著斑駁的神像,我心裡不禁想著,他望向的是何方?不知他是否感到自由?還是又進入了一層牢籠?
第一天尾聲
不知不覺,金門第一天就此告一段落。沒有去傳統遊客會去的景點,在小金門走訪了不同的坑道,坑道已深深嵌入在金門的肌理之中,空蕩蕩的坑道裡吹著冷風,我彷彿能聽到昨日的槍擊炮火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