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死亡咖啡
2023年,我有幸與死亡咖啡 (Death cafe) 結緣,並舉辦了一場線下場死亡咖啡聚會。
死亡咖啡是什麼
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感悟到的,死咖就是藉由各位的訴說和聆聽,回憶過往,重新發現,探索整理應對死亡的經驗。
死亡咖啡不是什麼
死咖是抱著開放、包容、專注、不批判、突破邊界、向內探索的心態,的一次對話、嘗試、突破的獨特體驗。
帶領人的角色,就是去看見、引導和激發。
之前參加別人的死咖
9個人的場域,對於我來說真的是有一點太大了,每個人都被給予了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暢所欲言,由於一些人磁場不太合拍,我表現得很克制和收斂,沒有流露太多情緒。
再來是空間。帶領人選在一個榻榻米的茶室舉辦,大家坐在坐墊上。整場死咖四個多小時下來,到中途的時候大家就因為腳麻,開始紛紛變換坐姿,舒適度大打折扣。茶水和零食並沒有放置在大家能夠輕易拿取的位置,而是需要特地走到旁邊,對現場秩序和流動造成一定影響。
總而言之,參加完之後並沒有舒暢的感覺,就當作算是純粹支持同學吧!
我的第一場死咖邀約
- 人數一定要少。我把參與人數定在了6人,加上我和另外一位搭檔帶領人,總共8人。人數少,更能營造有安全私密感的場域,更能夠彼此專注聆聽彼此。
- 空間一定要舒適。我要所有人能夠舒服的坐著,所以需要場地是桌椅的佈局。桌上擺大家要吃喝的東西,保證大家能夠以最大限度投入在當下的氛圍和情緒中,而不是被自己的腳麻,或是因為需要拿東西而打斷了flow。
- 氛圍感不能太冰冷。空間裡需要有溫暖的元素,雖然大家彼此的交流會為整個場域帶來流動和溫度,但是空間本身不能過於冷冰冰。
- 吃吃喝喝的東西很重要。因為自己本身從事調研/諮詢工作,我很能理解飲食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中的重要性。我和搭檔討論之後,決定給大家提供水、軟飲、茶飲、水果和零食。所有飲品都是瓶裝的,零食是易拆小包裝,水果是小蕃茄,容易直接拿取。最大限度保證大家有足夠的吃喝選擇,方便拿取,也不會太影響到當下的進程。
![]() |
Keith Haring, Fertility Untitled 1, from the Fertility Suite, 1983 |
敞開聊死亡 - 來自死咖帶領人的一封信
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我們正式來到這個世間,和世界 say hello。你還記得每年生日時的場景嗎?都是怎麼慶祝的呢?我們有太多種方式和創意,來慶祝「生」而在世的美好,但對於最終散場的「死」,我們或許很少想過,甚至不願去想。
和「生」相比,談「死」往往讓人退卻三分。
回憶起小時候,我對於死的理解是很割裂的。電動遊戲中的「死」,是遊戲技術不到位的最直接體現,帶來的是挫敗感,是激發我闖關的原動力。死了之後是否能夠重來,取決於你有幾條命。在遊戲中「吃」到了多餘的「命」時,整個人那叫一個熱血沸騰,腎上腺素炸裂。等到「命」用完了,螢幕上刺眼的 Game Over 殘忍地提醒我是時候回到現實世界了。
影視作品中,正義的勝利,往往由邪惡反派的死來驅動;恐怖片的經典劇情,大多關於死於非命的冤魂而展開的狗血復仇劇情。這些娛樂化的「死」,連小朋友也可以非常熟稔地融入在自己的角色扮演遊戲中。死而再生,生而再死,可以說是非常輕而易舉。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和「死」相關的事情和輕鬆簡直是沾不上一點邊。
病魔纏身、失去自理和行動能力、神志不清、雙眼空洞的絕望無助,這是我從小到大看到的家族裡長者在死前普遍經歷的狀態。他們的死亡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警示,讓我意識到什麼樣的狀態是我絕對不會想要的,來迎接生命的終點。善終,不應該只是禮俗形式,或是在現有醫療體系裡一味維持生命,對於尊嚴和體面,我們需要更多思考、對話和個體的實踐。
佛教裡,死又稱為往生。死,也是通往新生的道路,走向新的可能性。我喜歡這種充滿開放性的表達。
你與死亡的經歷是怎樣的?
你對自己的死亡有什麼想法?
你經歷過別人的死亡嗎?
你對生命的理解發生過什麼樣的變化?
幸虧有一位超貼心搭檔共同帶領人,她的公司正好有合適的空間,因此我們死咖的場地也非常順利的敲定,滿足了我以上對於舒適性和私密感的原則。
死咖場地 |
計劃死咖和帶領人角色背後的思考和實踐
關於座位安排
![]() |
我的死咖座位安排 |
一開始就講明互動原則
把握引導的度
時間管理
對於都市人的生活節奏,準時的結束對於大家後面的安排也算是一種尊重。我們在結束前最後半小時讓大家補充之前沒來得及分享的,以及分享我們作為帶領人有哪裡可以改進。
難忘的瞬間回顧
憤怒
愛莫能助
理性的平衡
六識的覺察
平等、尊重和共情讓我身心滿足
當看到大家真的在當下相互交流、分享時,哪怕是17歲高中生也能對隔壁和她母親年齡相仿的參與者表達認同和深受啟發的言論,那一刻的我內心充滿了喜悅和感動。
少數人的單方面輸出讓我感到不安
一開始,在介紹死咖的緣起、由來,以及「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的時候,我有點緊張,擔心自己講得太多,大家會沒有耐心聽。事後回想起來,是不是我當時和參與者有一些小小的互動,會讓自己不那麼緊張?
進入正式分享後,在座有 3 位參與者從彼此的介紹和經歷中找到了共鳴點,開始熱烈地互動交流,另外 3 位卻有點被晾在一邊的感覺,沉默不語。這時我感到緊張和焦慮再度升起,甚至有點著急,呼吸變得急促,胸口也有些悶。於是我便打斷了她們的對話,試著將話題拉回到一個大家都能參與討論的層面。
維護「傾聽」、「不批判」、「尊重」、「保護隱私」四大原則
我開場時就和在場所有人強調,死咖並不是一味地宣傳正能量,所以在分享的過程中,我無條件地包容所有人分享的觀點和情緒,除非我感知到有些人被排除在互動的過程之中,我會干預。另外我在一開始也告訴大家,最後會拍合照,如果有人介意隱私,可以選擇不參加合照。
當有一位參與者在尾聲時提到,人生很累,如果最終都是為了死,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地活著,我分享了自己對於不同階段情緒變化的理解,並和大家談到「看見無常」。我並沒有試圖灌輸任何建議,而是對當下參與者的分享作出了回應,希望每個人都能看到無常的存在。
高中生也表示,如果她想死,她會考慮很多事情,比如說要跳的那個湖乾不乾淨,自己死相是否會難看……可見要「死得漂亮」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有太多牽掛!
基本上每個人在分享時,其他參與者有時也會追問一些小問題,一切都很自然。我主要是默默點頭,注視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聆聽,在必要時追問幾句,幫助對方深入思考她正在分享的事情和情緒。
死亡咖啡對於我的意義
作為帶領人,我始終沒有分享過自己的死亡經歷。對我來說,我只是死咖的「引導」,不是「焦點」。舉辦死咖是給別人提供了一個場域讓大家相互能夠談論死亡,了解生命的可貴,談論「死」,是為了更好的「生」;我希望也可以從別人的經歷和互動中得到新的視角和啟發;以及去覺察自己在這個場域之中,發現到自己可能之前沒覺察到的部分。
另外一方面,由於還是覺得自己的死亡經歷太過沈重,我不喜歡把自己非常私密的個人經驗包裝成聲淚俱下的故事,一遍遍的供別人消費。所以我對於之前參加別人的死咖所遇到的把參加死咖當作新奇體驗收集的人,無法苟同,因為她都是用同一套說辭/人設在介紹自己。
我知道也有些同學將舉辦X場死咖當作一種指標式的動力(比如:辦100場死咖),我也無法苟同只能表示respect. 我是重質不重量的人,我只追求在自己合適的狀態下,去舉辦屬於那個時空獨一無二的死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