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讓我學習到的那些事 - 7大感悟
不知不覺,轉眼間2024年已來到了最後一個季度,今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從2023下半年開始的波動到今年逐步轉化爲各種突破性的重大行動,對自己的身心都帶來巨大挑戰。好在雖然動盪且波折,這些轉變在都指向一個新的自己。
整理了2024年給我帶來的生活感悟,期許自己能夠更加平和堅定的打開新的生活。
1. 保護好自己的能量
來源:Unsplash |
2. 生活會以各種形式顯化你要面對的課題
每個人生命中的課題,也許是沈重的、難以啟齒的,讓人想逃。但是不管我們如何躲避,這些課題終究將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以你意料之外的方式在生活中顯現。它可能是在職場上的同事、一件事故、一場大病、一位親近的家人、你的寵物、一位陌生人...看似毫無相干的事情,如果細想,或許都能相互串連起來,拼湊出一些共性。那也許就是生活要帶給你的訊息,別光顧著捨近求遠,務必擦亮眼睛,用心體會生活。
3. 不要隨便介入別人的因果
4. 和同頻的人交往
和這個人相處,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我的身體會有什麼樣反應?我是否感到自在、放鬆、高興、有分享的慾望?這個人「看」得到我嗎?他是否也願意我「看」見他?他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感到不自在或有所防禦?他的手經常放在什麼位置?他的眼神是飄的還是堅定的?
我們之間的對話是如行雲流水一般,還是論文答辯Q&A? 我們是否經常開懷大笑,還是拘謹嚴肅?和他交流我是否能感到有所啟發?
5. 用「心」,勝於用「腦」
當今不論是職場還是其他社會關係裡,提到「成功」的特質,似乎都在圍繞著「腦力」的重要性 - 聰明、機敏、伶俐、思維活躍、會權衡利弊...加上以腦帶動「口」的能力 - 比如能言善辯、能說會道、妙語如珠,這些都構成了一種為主流社會所推崇並讚賞的一種帶有侵略性的smartness。
這種以「腦」為中心的才華,為當今商界、教育界和主流媒體所一致推崇和鼓勵,彷彿這才是每個人最主要的追求,帶有一絲狼性 —— 一種與成功、精英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精明,讓每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汲汲營營灌輸培養。
說到「心」,一般提到一個人「用心」或者「有心」,可能會聯想到這個人善良、溫和、體貼、同理心強...沒有侵略性,卻也往往容易不被人當一回事,甚至被當作弱者來看待。
試問,我們這個世界腦力爆棚,精明的聰明人還少嗎?話說回來,用心的人又有多少被真正看見?用心的人所帶來的溫度,遠遠比不過腦力出色帶來的光環,令我匪夷所思。和用腦相比,用心是不需要太用力的。不管是對待同事、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用一點點心,就有可能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 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延伸到周圍的人,有些事情不需要那麼自私自利,精明算計,稍微用一點心,理解一個人、一件事情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做個走心的人,也是在善待自己和別人,因為很多無謂的衝突、對立和矛盾有可能因為你的用心而減少,甚至避免,豈不也是功德一件?
當AI都在學習如何用「心」互動,我們作為人,在這個追求效率和利益、精明者當道的時代,我們難道不是更需要學習重新省視我們自己的「心」,回歸探索「用心」生活的含義?
多一點用心,這個世界就會多一點愛,我們太需要愛了。
6. 培養亂世中的自我修復力
當混亂與不確定已成為常態,我們除了無能為力之外,要如何培養足夠的心力和韌性 (resilience)來應對這些衝擊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乃至傷害?
如果我們總是期待向外尋求力量來治癒自己,我們那顆紛亂受傷的心便永遠不會安寧,因為我們自己連深入傷口的勇氣都沒有,我們的內心沒有力量。自己的問題終究還是得自己解決,因此,如何提高「自癒力」也成為我的心中關鍵詞。
在這其中,分辨力又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那是別人的情緒,不是我的。
那是別人的課題,不是我的。
那是別人的目標,不是我的。
只有不斷深入向內探索,與自己對話,你才可能讓自己具備更清晰的分辨力,讓自己擁有更穩定的內核,減少他人和外界帶來的雜音紛擾。
學習新的覺自我察知識體系和實踐工具,也成為了我開啟新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焦點,有點像是一個內心的gps,時不時的可以把紛亂迷茫的心拉回來,重新安定、校準,找會踏實平靜的感覺。
7. 我 = 典範
我們終究還是要回歸到自己,曾經那些仰望的典範,一定需要是別人嗎?我自己為什麼不能成為一個呢?畢竟我要活成什麼樣,我自己擁有最大的掌控力啊。與其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不追求一定要讓別人仰慕我,毫無遺憾地讓自己活出自己心中的典範,也是一件酷事,不是嗎?
我會傾向活得更加隨意,不被任何框架和理論所套住;我也傾向更加看重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和實踐。
Just simply being me.
我,就是我自己恆定的支撐。
帶著以上七大感悟,慢慢滑進2025年。😎
留言
張貼留言